“研行新说”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宣讲团——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争做时代青年先锋,社会实践纪实(一)

时间:2025-09-04 11:52 来源:陕西新闻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号召,深入推动“两弹一星”精神的普及与传播。西京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研行新说”宣讲团组织学生开展系列宣讲活动和调查研究、在学习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争做时代青年先锋。

西京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研行新说”宣讲团7月13日-7月18日组织团队成员走进陕西省部分红色遗址,在沉浸式学习中传承革命先烈的精神。本次宣讲聚焦两大核心任务:一方面,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让这份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另一方面,积极普及核科普知识,全面展现新时代核工业的发展成果,助力提升公众对核领域的科学认知与时代感知。

7月13日上午9点,西京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研行新说”“两弹一星”宣讲团开启红色实践征程,首站走进八路军办事处与西安事变纪念馆,将思政课堂搬进历史现场。

 

云图片

图一:电子信息学院“研行新说”志愿宣讲团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革命纪念馆学习、宣讲

云图片

在八路军办事处,实物展品与历史影像勾勒出革命岁月的轮廓,团队成员在简陋的旧址中,深切体会老一辈革命家于艰苦中坚守信仰的精神,一堂“行走的思政课”让责任担当在沉浸式学习中愈发清晰。

云图片

图二:电子信息学院“研行新说”志愿宣讲团在西安事变纪念馆学习、宣讲

7月13日下午14点西安事变纪念馆,成员们在史料中追溯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学习专业的宣讲技巧,主动走到儿童、前来学习的河南农业大学师生以及游客们中间,将整理好的“两弹一星”精神的宣讲资料,用生动鲜活的青春话语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在宣讲中,团队成员没有停留于简单的历史复述,而是将“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核层层剖开,他们把这些震撼人心的细节与革命历史中先烈们为民族独立浴血奋战的壮举串联起来,告诉孩子们:“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前辈们用信念和汗水浇灌出的“争气弹”“自强星”,就像革命先辈守护家园一样,这是新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跟的底气。与河南农业学子分享:如今实验室里的每一次探索、田埂上的每一次试验,都是对“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两弹精神的传承。与游客们交流:当我们仰望星空时,那些闪耀的星辰不仅见证着中国科技的跨越,更藏着一代人“把一切献给祖国”的赤子之心。

“研行新说”志愿服务宣讲团的成员们,用现当代人们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让“两弹一星”精神从书本里的文字变成了可触摸、可感知的强大力量,与革命历史中流淌的红色血脉相互呼应,直抵每个人的内心,让人明白:“两弹一星”精神从未过时,它始终是照亮我们前行的灯塔。

云图片

图三:电子信息学院“研行新说”志愿宣讲团与河南农业大学学生留影

云图片

图四:电子信息学院“研行新说”志愿宣讲团向游客们宣讲

云图片

7月14日上午9点,宣讲团深入铜川、照金等地,在薛家寨体悟照金精神,于革命旧址与英雄事迹中,读懂“坚定信念、勇闯新路”的深刻内涵,以多元形式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云图片

图五:电子信息学院“研行新说”志愿宣讲团在薛家寨学习、宣讲

7月14日中午12点,宣讲团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博物馆,团队成员们带着对“两弹一星”精神的深刻体悟,走进乡村院落与田间地头,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拉家常、话发展。他们从村民们熟悉的“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聊起,细数当年科研工作者在缺衣少食的戈壁滩上,凭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劲头造出大国重器的故事,告诉乡亲们:“两弹一星”精神里的“自力更生”,就是咱农民种好田、搞活产业的底气;“艰苦奋斗”,就是日子越过越红火的密码。

与西北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延安行”队伍的专题宣讲中,团队成员们更是将“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价值讲得入木三分。他们以“科研报国”为主线,细数“两弹一星”元勋们的选择:钱学森放弃国外优渥条件冲破阻挠回国,钱三强在实验室里为核物理研究耗尽心血,郭永怀在飞机失事时用身体护住重要数据……这些故事与高校学子的专业领域学习紧密相连:对西北大学的学子说,探索未知的学术研究,就该有“勇于登攀”的闯劲,像当年攻克核技术一样突破学科难题;对陕西中医药大学的师生讲,悬壶济世的医者仁心,与“无私奉献”的精神一脉相承,就像科研人员守护国家安全那样,医者守护的是人民健康。

宣讲团成员马易明用“青年话语”拆解“两弹一星”精神内核,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二十四字箴言,转化为高校学子听得进、用得上的行动指南。

一场场深入的畅谈与专题宣讲,让“两弹一星”精神不再是历史课本里的概念,而是化作了爱国报国的实干力量,成为了高校学子们肩头的责任担当。

云图片

云图片

云图片

图六:电子信息学院“研行新说”志愿宣讲陕甘宁边区照金纪念馆学习、宣讲

7月14日下午16点,宣讲团队来到洛川会议旧址、直罗镇战役纪念馆踏着历史的足迹走进这片承载着先烈热血的土地。更让人动容的是“两弹一星”文创创作环节:有人用黏土捏出戈壁滩上的帐篷与算盘,帐篷上写着“干惊天动地

云图片

事”,算盘旁摆着“铸大国重器”的字条;当团队成员举起这些亲手制作的文创向参观的群众宣讲时,而“实物+宣讲”的组合让红色精神有了可触可感的温度,让“两弹一星”里的坚守与奉献,像直罗镇战役的硝烟一样,在人们心中留下滚烫的印记。

云图片

图六:电子信息学院“研行新说”志愿宣讲团在直罗镇战役纪念馆学习、制作文创

7月15日上午10点,宣讲团在延安甘泉、南泥湾续写红色篇章。在甘泉雪地讲话旧址内,与研学学生的互动游戏中,共同学习钱学森、邓稼先等元勋的事迹;在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里,队员们将劳模精神、南泥湾精神与“两弹一星”精神相融,向游客阐释奋斗精神的一脉相承。

云图片

云图片

图七:电子信息学院“研行新说”志愿宣讲团在雪地讲话旧址内宣讲

云图片

云图片

图八:电子信息学院“研行新说”志愿宣讲团在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内学习、宣讲

7月15日下午15点,宣讲团成员站在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炮兵学校旧址,用最朴实的话语向围拢过来的群众开展了一场关于“两弹一星”精神的深情对话。谈及“两弹一星”精神的当代意义,团队成员们说:“当年科研人员缺技术、缺设备,硬是靠‘自力更生’把原子弹搞了出来;现在咱老百姓过日子,遇到难处不抱怨、靠自己双手打拼,这就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我们身边的体现。”他们指着村里新修的水泥路、家门口的产业园说:“就像当年全国上下拧成一股绳支持核试验一样,现在咱村搞建设、奔小康,靠的也是大家伙儿‘大力协同’的心齐劲儿。”这些带着烟火气的话语,把“两弹一星”精神从遥远的戈壁滩拉到了群众的日常生活里——让老一辈想起年轻时“战天斗地”的豪情,明白自己当年开荒种地、建设家乡的拼劲,原来与那些科研前辈的奋斗精神一脉相承。“两弹一星”精神借着朴实的话语融入柴米油盐的日常,让老一辈的奋斗故事不再是书本里的传说,而成了能照进现实、鼓舞人心的力量,在寻常巷陌间落地生根。

云图片

云图片

云图片

图九:电子信息学院“研行新说”志愿宣讲团在炮兵学校旧址礼堂为游客宣讲

西京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研行新说”宣讲团以“学、讲、做”融合的实践方式,让“两弹一星”精神在革命旧址的沉浸式学习中焕发温度,在与群众、学子的生动对话中落地生根。从八路军办事处的信仰传承到南泥湾的奋斗共鸣,从高校间的思想碰撞到乡村里的烟火气阐释,他们用青春话语拆解精神内核,让“热爱祖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勇于登攀”的箴言跨越时空,既融入柴米油盐的日常,也成为青年肩头的责任。这场红色实践不仅是一次精神的接力,更彰显了新时代大学生以行动传承红色基因的担当——当“两弹一星”的精神火种在更多人心中点燃,当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便是青春力量对“强国有我”的最有力回应,让红色血脉在奋进征程中永远奔涌。

(供稿人:张瑜,马易明)

编辑:yezi
图片新闻